您好:欢迎来到湛江市第二中学!
校风: 团结 · 勤奋 · 严谨 · 活泼,,校训: 爱国 · 敬业 · 求实 · 创新

读书学习实践反思

发稿时间: 2008年09月29日   浏览量: 6758    作者: 田飞虎    字体显示:

读书·学习·实践·反思
——漫谈青年教师如何尽快的成长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田飞虎
 
老师们好!
   
      这几天“神七”升天,国人非常振奋。“神七”升天有许多看点,其中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航天员出舱漫步。出舱漫步必须穿宇航服,宇航服的技术要求很高,帮助翟志刚圆满完成出舱任务的那身“飞天”牌宇航服重一百二十公斤,造价3000万人民币,它是我国自行研究的产品,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研究这个产品的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年轻就有为,后生实可畏。我们在座的年轻老师一样优秀,所以,我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实在是不太合适。给我们年轻教师谈成长,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德高望重,二是有所成就。这两点都让我倍感惭愧与汗颜,虽然我从教已过22年,但我这个人“不安本分”,潜心教学,远远不够,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顶多,算得上一些体会或认识而已。所以,今天在这里“听将令”,给我们青年教师讲话就有些班门弄斧;权作抛砖引玉之用,见笑之处,在所难免。
      人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辩证法说得好,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我先谈谈内在的因素。
内在的因素我归结起来觉得就是八个字:读书、学习、实践、反思
 
一、读书
      1.为什么读书。
      读书是一种修炼,毫无疑问,教书就要读书。前不久(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其中第六条就是“终身学习”,要我们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对我们教师的学习要求不再是一种行政诉求,而是上升到一种道德规范。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对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的约定。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在《未来教师的形象期待》一文中说:我们希望未来的教师是学者型、行动者型、完全人格型、研究型的教师。她把“学者型”放在第一位,可见,不读书、读少书是肯定不行。
      但现代社会太复杂,读书也是一个大问题。就说读书的目的吧,我看就有三种:一是为生活,多读点书,能考一个好大学,能拿一个高学位,能找一份好工作,能谋一份好差事等,换句话说,读书就是敲门砖;二是为了装潢,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学问,满足一种虚荣心;三是为了充实自己。
这三种人,第一种人最多,包括我自己,把知识当作工具了;第二种人不少,曾经看过一篇小说,名字叫《乞丐》,大意是说一个深圳乞丐,跑到一位住宅豪华、装潢富丽的人家门口讨东西,富人给他什么都不要,就要一本书;富人很尴尬,于是就开了一张三万块钱的支票让佣人到书店去买。书店经理刚好是这位富人拍拖上的漂亮小姐,看了支票上熟悉的笔迹,问他要什么书,他说,只要是书就可以。那位小姐说:对不起,告诉你家主人,我的书从来只卖给需要它的人!第三种人最难得,也最令人敬佩。
      孔子有两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为自己的兴趣,是为了充实自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当中,所以读书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不可少,终其一生,手不释卷。名人、伟人大多是这样。闻一多读书成瘾,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毛主席爱读书更是为大家所知,临死前一天还在看书。
      为人,读书求知识,为了将来替社会服务,替国家做一番事业,这也是为人,不过,我看多半是吹大牛!当然,现在有许多孩子,读书是为父母读的,因为假使不考取高中,不考取大学,会给父母丢人。
      2.读什么书。
      读什么书因人、因专业(学科)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我觉得有两类书是应该读的:一是专业需要的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二是文史哲类的书。对于第一点,估计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对于第二点大家看法可能不尽一致,尤其是教理科的老师。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知识的广度。专业知识固然要精,但如果知识面只局限在本专业领域,你肯定难以成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其道理在这里我不展开来谈,从一些成功教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持久、系统的理论学习是他们走向成功殿堂的金钥匙。许多科学家文化(不是“文学”)功底很深,如华罗庚,苏步青,他们的古典诗歌写得很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是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如《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等。
华罗庚的妙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地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另外,还可以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如我曾经读了一些气功、佛教等方面的书。这些书虽然与教学的直接关系不大,但古人说得好,“开卷有益”,只要你读,对你的工作总是会有益的。我曾在汕头干过七年,汕头人很信宗教,不少人家里专辟一室做佛堂什么的。有一次家访,刚好那位家长就是信佛的,她与我谈孩子不多,就与我谈信仰、谈佛教,结果是“言谈大有缘”,那次家访很成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人”,其实,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一切宗教都是教人做人的学问。比如很多佛教楹联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对联)“雨露虽多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有心烧香,何必远走南岳;诚心拜佛,此地就是西天。”
      3.怎样读书。
      我这里不是讲具体的读书方法。大家都很忙,时间很紧,书却很多,倪萍写了《日子》,白云就想写“月子”(赵本山小品情节),书太多,有时真的感到不知从何读起。我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随课联读”,联系相关的作品,联系作者相关的代表作。语文课本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还有相应的单元知识点,我们就可以与之对应找相应的书读。比如,我教关于鲁迅的文章,为了更好地了解鲁迅,我特地读了林贤治《人间鲁迅》(林贤治,广东阳江人,他是公认的民间的鲁迅研究者,以平民化的视角解读鲁迅,较之于学院派或意识形态化的鲁迅研究,别有意义),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曹聚仁《鲁迅评传》(曹聚仁,著名作家、记者、教授,1972去世。主要著作《鲁迅评传》、《文坛五十年》、《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我与我的世界》等),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教授多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以及在北大课堂讲授鲁迅作品的成果)等。这样,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把握就可能更全面、更丰满些,而不只是看到“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高一上《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我就去把它全文找到读;作者陈廷一,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美龄全传》《宋氏三姐妹》《贺氏三姐妹》《民国岳父》等,我择要读了《许世友传奇》《宋氏三姐妹》(全读完有困难)。
      二是有计划的读书,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重读《古文观止》和《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史知识。我现在的计划是能读完大师系列,如《东方学人季羡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梁漱溟评传》(梁漱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大儒”)等十余本。
      三是读“潮流”书。比如八十年代的武侠热,我专门用一段时间读金庸的《天龙八部》、梁羽生《七剑下天山》、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等。前段时间的百家讲坛系列,我也看了十多本,如老子、荀子、李白、苏轼、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当然,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时要对自己有点强制性。如每年要看十本以上的书,每月要去一次以上的图书馆或书店。总之,教书人就要有勤读书的习惯,并用这个习惯去影响学生;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不断丰厚我们的底蕴,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参天大树。
 
二、学习
      我这里的学习与上面提到的理论学习不同,主要是指如何向别人学习。向别人学习,也是我们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1.向同行学习。
      不管同行业务水平高低,只要你虚心学,都会有收获的,或某个环节的处理值得借鉴,或某个设计值得学习,而做得不好的地方往往会引起你的思考,甚至擦出思维的火花。
      2.向名家学习。
      尤其是在开始阶段。我曾经学过钱梦龙、于漪、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程红兵、吴非(不愿跪着教书)、韩军等大家,学他们的教案,学他们的讲课。
      3.参加专门的学习。
      如单位组织的培训、讲座等。不要嫌麻烦。(近三、四年我在广东参加市省级的研讨会不下五次。)
      4.向生活学习。
      尤其是对我们教语文的人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人人处处离不开语文。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是语文;生活中的广告、告示牌、说明书等,同样是语文。如逛商场吧,“我们的名声是吹出来的”(电风扇广告,“吹”出了品牌);上厕所吧,“靠近方便,贴近文明”,一语双关,看后让人会心;想买辆车吧,“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运用中国人的俗语,含蓄地赞美了丰田车的优越性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这些融入课堂,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向旁门学习。
      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还注意评书、小品、相声这些曲艺节目,揣摩演员的语言技巧,适当用到教学当中。如田连元的评书、侯宝林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流行歌曲等等。
 
三、实践
      实践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道,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实践。再好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能结合实际,都是无效的。古代诗人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我们要珍惜实践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多积累、多实践,才能达到“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往往自己满意的课、发挥得较好的课是超出“预设”程序的。对别人的学习也是一样。虽说模仿别人、借鉴别人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有的人严谨,有的人平实,有的人热情;有的人擅长板书(一堂课,一面板书,整节内容主次分明,一目了然。我高中时有个化学老师就是这样,他上课只带三根粉笔,黑板写满了就该下课了),有的人擅长表达(激情澎湃,口若悬河),有的人擅长组织(课堂结构井然有序,一气呵成)。魏书生上课的特点是以生为主、善于调动学生,钱梦龙上课的特点是循循善诱、结构严密,于漪上课的特点是变化灵活、声情并茂(她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教师需“激情似火,点燃学生求知欲望”)。每个人的学生情况也不相同,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断揣摩,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只是盲目照搬,不加以消化,就可能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年轻人热情高,创新意识强,就要多动脑,多探索,这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好处。有一次,我听一位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老师讲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进教室就让我大吃一惊:黑板左右挂满了用白纸黑字写的像挽联似的条幅,一进门就给人一种肃穆的气氛,上课过程中还在不断地往上挂,到了下课几乎挂满了一面墙。我想,那一节课不只是我一人难忘,凡是听过课的其他老师,还有学生,肯定一样难以忘记。我记得自己刚出道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己掏钱给学生买奖品,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出小报、编文集(用手刻印),和学生一起唱歌、表演等等,现在年龄大了,把很多好的东西都丢了,所以终究是没有出息。
 
四、反思
      反思是一种手段,它是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然后而知困”,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也是一种沉淀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通过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不断地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魏书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说他即使再忙每天都要写三、五千字的东西,他的文章绝大部分记录的是他教育教学中人和事。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把教学过程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发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反思是我们在实现总目标过程中对过去实现阶段性过程的思考。因此,谈到反思,我们不能不谈目标。在这里,建议我们立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有一个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就是人生奋斗目标吧。
      我这里是说“立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朋友,因为在当今社会,能够静下心来搞教育、做学问的人还真难得。在这一点上,我是有教训的。我年轻的时候是不太安心教书的,受一些传统思想影响,总觉得一个男人在三尺讲台上站一辈子是没有出息的,所以那时候我有句名言,叫做“教好书是为了不教书”;后来,也的确出了一些小成绩,于是别人认为你应该教书;再到后来,我觉得如果不教书,还能干什么?就这样,左摇右摆地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决定你的行动。如何定目标?古人把教师分为“经师”“人师”两个层次,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把“人师”作为最高境界。我仔细思考,觉得可把教师的追求分为四个境界:
      匠师——学有专长,以安身立命为目的;
      经师——学识丰富,以教人知识为目的;
      人师——谨慎修行,以教人素质为目的;
      导师——德高望重,以教人以灵魂为目的。
      如何成为名师?它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关键我觉得在于教师的人格,人格能否“立”得起来。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颜回。他是孔门七十二贤徒之首、“德行”科之冠。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在我国,要想成长为一个专家型教师,大概要经历6个阶段:即适应期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比如,立志5年成为合格教,10年成为优秀教师,20年成为专家型教师等。
      反思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摸索学习阶段。比较注重方法技巧的学习。我们那个时候学习条件没有现在好,出去听课、学习的机会很少,更不用说多媒体网络,所以,那个时候学到的东西比较零散,也比较肤浅,比较注重别人的一招一式,如这篇教案怎么写,这篇课文怎么上,这个问题怎么处理,等等。但那个阶段,我的教案写得很用心,如作文专题,语法专题,修辞专题,至今我还保留着,无论走到那里,都舍不得丢掉。
      第二个阶段:基本成熟阶段。特别是经历了高三的磨练,(我的机会比较好,一出来就带高考重点班,第一届也考得很不错——在江汉油田排名第二,要知道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看问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往往是从整体出发,不再在一城一地的细节得失上过多地计较。
      第三个阶段:独立研究阶段。能注重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注重探究不同文体的教学规律,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质。比如,我把语文教学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文字的、文学的、人文的。既注重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更注重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给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再比如说,作文教学本质是什么?写做人,即做什么人(有理想追求、正直善良等)和如何做人(如面对挫折、与人相处、对待名利得失等);怎么写?有话说(文章有内容),有话好好说(讲究写作的技巧)。这时候,你的教学就不至于常常陷入迷惘的境地,你就不会被那些方法技巧等枝节蒙住双眼,有一种在自由王国驰骋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下面谈第二个方面的因素: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关键就是建立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青蓝工程”,让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
      学校已建立了这一制度,每位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学校都会为其挑选一名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作为领路人,相信不久,这些青年教师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学校对相关老师要有一定的利益保障。当然,年轻教师不只是向老教师、骨干教师学习,还要虚心向同行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这些来自各方面的“老师”,可以帮着你攻克教学中的道道难关,拉着你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为你指点迷津,助你走出误区。
      2.建立协同备课制度。
      学期初,由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
      协同备课克服了独立备课中教师个人由于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忽略或局限的不足,利用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所形成的资源优势,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可以达到扬善救失、取长补短,使一些零碎的火花得到理性升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在协同备课中要做到统一性和独立性结合起来,确保集体智慧和个人的才华有机结合而又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3.健全校本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是教师业务提高的重要平台。校本教师培训与学校工作实际结合紧密。校本教师培训直接指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过程,针对性很强,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本校的教育教学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促进其加快角色转变,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因此,学校要善于发现不同的典型,充分剖析,大力推广。
      4.经常开展青年教师业务基本功比赛活动。
      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苦练教学基本功,除此以外,别无捷径。“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青年教师还必须不断在风口浪头上摔打,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使自己提高的机会。
      5.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引领,借力登高。
      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作专题讲座,拓宽视野;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或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等,博采众长,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佛语: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6.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阶段性考核工作,督促青年教师成长。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第二章中回顾自己一生学习和修养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仔细看看,孔子的人生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识与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有这个决心,一定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我们海东中学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也正是一个新的契机,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各位年轻教师一定抓住发展机遇,早日成才!
      谢谢。
 
2008.9.28
粤ICP备11017586号

地址:湛江市开发区龙平北路    邮编:524022
电话:0759 - 3371988    传真:0759 - 3371989
邮箱:zjez@21cn.com
地图:百度地图    Google地图    腾讯地图

X关闭